6月19日,3D全景声京剧电影《曹操与杨修》在上海影城首映,传统戏曲首次在3D镜头下登陆银屏;6月19日至21日,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的人才培养项目——多部马派作品京剧在北京上演,向国家艺术基金汇报演出。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点上,传统戏曲艺术正在接受大众文化需求的考验,寻求传承与转型发展的完美契合。
《牡丹亭》剧照
唱响变革之声
或许知晓的人并不多,传统戏曲也曾是唱响改革的先锋号角。改革开放伊始,传统剧目恢复演出,标志了经济社会变革的开端。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真理标准的讨论,消除了人们的思想迷雾,带来文化领域复兴。
1979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0周年,一批曾在十几年前就整理改编,但未能成功上演的优秀传统剧目重现舞台,参加国庆献礼演出。这其中有莆仙戏《春草闯堂》、越剧《胭脂》、绍剧《于谦》、吕剧《姊妹易嫁》、豫剧《唐知县审诰命》、采茶戏《孙成打酒》、花鼓戏《屠夫状元》等。人们这才看到,十余年前的戏曲创作,就已经取得了不错成绩。
紧接着,一些戏曲作品在舞台上得到重现,京剧《海瑞罢官》《谢瑶环》《李慧娘》重见天日。剧作家和艺术家重新燃起了创作和演出的热情,整理改编创作出莆仙戏《状元与乞丐》、花鼓戏《卷席筒》、越剧《三月春潮》《报童之歌》、秦腔《西安事变》、京剧《南天柱》等。花鼓戏《六斤县长》《八品官》、川剧《四姑娘》等反映生活、惹人喜爱,新编历史剧莆仙戏《秋风辞》《新亭泪》、川剧《巴山秀才》、京剧《司马迁》热演。
老戏登台,新戏出场,这个过程并非易事,它需要相关政策正确指引,也需要剧作家、艺术家的胆识和勇气,他与思想解放、社会进步同步而行。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逐渐从更加客观、公正的角度看待传统戏曲,乐于接受传统戏曲和新编剧目;学术界也从文化学、社会学及戏曲理论角度肯定一些剧目的价值。京剧《四郎探母》《锁麟囊》等,曾引起争议。但在社会变革与进步的过程中,无人关注争议,却乐于品评其特定时代的亲情哲理,赏析精彩的流派艺术。
戏曲,这项传统艺术迎来了久违的百花齐放。
《曹操与杨修》剧照
传承艺术精髓
传统剧目恢复演出,伴随着的是传承人的衰老和去世。
改革开放后,很多艺术大师,甚至这些大师的嫡传弟子,都已进入暮年,登台演出并非易事。
1991年3月21日,全本《四郎探母》在北京市工人俱乐部全剧实况录音录像。孙岳、谭元寿、欧阳中石、马长礼、王玉敏、杜近芳、张曼玲、梅葆玖悉数到场。当天录下的影像,堪称该剧的教科书范本。时年,谭元寿和中石先生63岁、马长礼61岁、王玉敏先生68岁,都已跨过了当时的法定退休年龄。从镜头上看,这些艺术家在舞台上也有些力不从心。记录、保存、抢救、传承,成为当务之急。
此时,音配像工程的地位不可或缺。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在李瑞环的创意和指导下,“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这项巨大的文化工程启动,为了京剧艺术的抢救、传留和振兴保留影像资料。项目主要面向前辈艺术大师的演出录音,邀请其弟子门生,为录音配像。
1985年起,研究、试录工作启动,2002年9月,第一期工程完工。项目所选剧目,大多是二十世纪40年代后期到60年代前期京剧舞台上的艺术珍品,有的还追溯到上世纪初,涉及京剧各个行当、各个流派,基本囊括了近代京剧黄金时代大部分名家代表作。
从2002年9月开始,二期工程启动。整个工程历时二十余年,涉及70多个单位、3万余人参与其中,录制剧目460部。这在全球文化史上,也堪称一部皇皇巨著。这项伟大工程,也早于当代提倡的“非遗保护”数十年。
世纪之交,非遗保护呼声高涨。与此同时,作为“百戏之祖”的昆曲,观众日益减少,保护工作愈加重要。既保留传统面目,又贴合观众需求,剧作家亟需寻求破局之道。
剧作家王仁杰怀着敬畏之心,对《牡丹亭》等经典名著“缩编”。上海昆剧团演出了四本《长生殿》,尽力多保留传统精华,又令观众易于接受;2015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期间,17位国宝级艺术家参演了大师版《牡丹亭》,引发轰动,一票难求。大师版《牡丹亭》中,78岁高龄的名旦张继青彩唱《离魂》,77岁高龄的侯少奎参演《冥判》,梁谷音第一次配合侯少奎演出《魂游》。
至今,对昆曲的保护、传承、改编工作,仍在继续,可喜的是,在众多艺术家呵护下,一些昆曲作品走出了“生存危机”,演出场次增加,观众日益增多。
引燃代际薪火
2015年,参与大师版昆剧《牡丹亭》演出的17位“国宝级”艺术家大多已经70岁以上,最年轻的也有65岁。不少人年事已高,离开舞台多年。这在昆剧界为数百年来仅见,在世界舞台上也极为罕见。演出伊始,暴露出戏曲人才梯队建设的必要。
在京剧领域,虽然活跃在上世纪80、90年代的诸多艺术的大师早已谢幕,传承是当务之急。
于是,相关院校,启动了流派传承班项目,邀请每一流派的掌门艺术家,对中青年演员进行强化培训,每一期满,进行汇报演出。而每次汇报演出,都成为戏曲界的盛事。
其中,作为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的人才培养项目,北京马连良艺术研究会发起,联合北京京剧院和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于2017年11月举办了京剧马派艺术人才培训班。
今年6月,为展示京剧马派艺术班的教学成果,也为向国家艺术基金和广大观众汇报,京剧马派经典剧目《赵氏孤儿》《审头》《淮河营》《白蟒台》《清官册》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上演。在传承人指导下,年轻演员从大师艺术足迹中吸取养料。
再造当代经典
有老戏在延续、有传承人继承,但是,撑起一种艺术形式作为一个生命体,使其生生不息的源头,还要有创新的灵魂,没有新创作作品诞生,就不会有未来。
2009年,以于成龙为原型的艺术作品增多,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于成龙》热播,晋剧《布衣于成龙》登台,京剧及同名电影《廉吏于成龙》搬上银幕,上海京剧艺人、老艺术家尚长荣挑梁,关栋天参演。当年,该影片被列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献礼片。
2015年,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一批新编戏曲作品诞生,比如,吉林省京剧院的原创现代京剧《杨靖宇》、长宁沪剧团新编沪剧《赵一曼》、上海沪剧院新编沪剧《邓世昌》、浙江台州乱弹剧团的新编历史剧《戚继光》……
近年来 ,戏曲扶持力度加大,各地新编现代戏创作升温。一批艺术性、思想性俱佳的作品涌现,豫剧《焦裕禄》、上党梆子《太行娘亲》……立足传统,聚焦主流题材,探索出戏曲创作新路。
曾经将《廉吏于成龙》搬上银幕的上海京剧院,其创新愈加大胆。近期,他们将京剧《曹操与杨修》制作成3D全景声京剧电影,在今年上映。
京剧《曹操与杨修》曾于1988年,在上海京剧院创排完成,热演至今。该剧曾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里程碑式的作品”。作为SMG首部全流程拍摄制作的3D全景声4K电影,电影版《曹操与杨修》引进了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全套杜比全景声制作流水线,聘请了曾获得奥斯卡奖项的英国声音制作人罗杰萨维奇担任全景声音效制作工作,后期特效团队运用特效创制了赤壁大战、四合院全景等全新场景。
传统戏曲,正寻找以一种最为贴合时代的方式,展现在观众面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
曾经唱响改革伊始的号角,也经历了人才困境与舞台困境,在传承中努力寻找破局之道,探寻满足人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新编昆曲在北大百年讲堂上演,每一场都座无虚席。当戏曲影片化身3D影片上映,视觉音效堪比商业大片。戏曲不仅仅是代表中国文化的符号,再现民族禀赋与精神气节,更是活生生的艺术门类,陪伴大众生活。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以改革沃土,培育新时代戏曲之花
下一篇:文本与社群:戏曲文学研究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