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剧名伶“北臣南彦”及其创建学文庙事

 蒲剧名伶“北臣南彦”及其创建学文庙事_03

▲永济画家张军社根据人们回忆绘制的学文庙

  山西的临汾运城两市,历史上称为晋南地区。晋南蒲剧界至今流传有“北臣南彦”之美誉。即指蒲剧名伶临猗的郭宝臣和永济的祁彦子。他们称兄道弟,交谊甚厚,特别是在永济韩阳镇建学文庙一事上配合默契,厥功至伟。

蒲剧名伶“北臣南彦”及其创建学文庙事_07

▲祁彦子画像

  祁彦子最为人称道的地方不完全在戏上,而是在他的职业道德上,在他的热心公益事业上,典型杰作就是创办梨园会馆。祁彦子天生慈悲情怀,又多年身在江湖,对于处在最下层地位的同行们的苦情知之甚深,尤其那些年老演员,一旦上不了舞台,命运就更加凄惨,多有无家可归死于道路者,无钱就医死于疾病者。特别是节近年关时见冻饿而死的穷戏子。

  祁彦子艺海沉浮,深知艺人无家可归之苦。曾在唱戏的艺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吃的粗米饭,穿的稀巴烂,头上留小辫,一生难娶伴,到底是个光棍汉。”那时戏班都是私人掌班,常年流落江湖,有不少艺人因无家可归而困死。一些艺人悲惨的下场,激起了祁彦子的思索,他立志要为老弱病残的艺人找个归宿之处,想让大家集资盖座“梨园会馆”,让年轻艺人有处学戏,让老残艺人安度晚年。

  光绪三年(1878)冬天,黄河流域大旱闹着粮荒,多有饿死或逃荒者,人口消减过半。在这个年馑里,彦子在绛州演戏,亲眼看见绛州城开布店的老板把冻死、饿死的艺人“玉石娃”“十样锦”葬在城壕里,并叹息着对彦子说:“活着苦伶仃,死了护城兵。可怜,实在可怜!”。走南闯北的祁彦子,看到各地都有气派的商界会馆,很羡慕,更加坚定了要建梨园会馆的决心,然而在旧社会,一个身份下贱的“戏子”想建会馆,谈何容易!

  据蒲剧史学家墨遗萍先生1950年所搜集到的资料中,这样记述:“彦子原系一秀才,因学戏而被除学籍。爱护同行,尤爱蒲剧,故当其名著蒲坛时,即向各方募化得金,筹建‘梨园会馆’,以使散班失业艺人有所归宿,免予冻馁。当时地方豪绅出而阻之,欲兴讼。在官绅勾结形势下非其对手,不得已乃进京托在京之蒲伶郭宝臣等转请李莲英(绰号皮硝李,为西太后所嬖爱的太监),终于得到皇廷允许,赐以(百丈)黄绳,凡绳所扯到之处,得任意兴建,会馆乃成。豪绅为之沮丧。”并专门在韩阳古镇调研了祁彦子的故事,对祁彦子倡建梨园会馆给予了高度认可,并详细记录下了有关珍贵历史资料。

  祁彦子于清末光绪七年(1881)在韩阳镇兴建的艺人之家——学文庙“合味庙”(梨园会馆)。学文庙,艺人俗称“合味庙”,永济市博物馆内关于梨园会馆的相关展览就是这样注释的。“学”字,民间古时发音为合,对此,语言学家王雪樵已有考证。真是无巧不成书,传为柳宗元河东遗族世居地的永济西文学村,民间称为西“味合”村,可为互证。学文庙叫合味庙,想是应和了当时人们的发音习惯,民间就一直沿袭这样的称谓。“合味”很久以来也是晋南、渭南、豫西一带对唱戏人的尊称,意思是内行,把式,唱得好,唱得地道,合人们的口味。

  此庙建设之初,遭到当地封建缙绅的阻挠。当祁彦子向当地官衙申明要盖梨园会馆时,祁家德林巷的鹿大等官绅责备他说:“从古到今哪有穷戏子住会馆,简直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祁彦子彼时想起了唐明皇李隆基一生好闹戏,创立过闻名天下的戏剧学院——“梨园”。为此他和关系要好的王修家、姚两省还专门去西安骡马市街口考察了那里的梨园公会,那可真是气派,给他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彦子就想,那何不借皇帝的名义,明盖帝庙,暗做会馆。

  祁彦子于是又一次找族长们商谈,想占一块荒地作为帝庙的庙基,众人皆反对。于是他凭着蒲州梆子名伶的声望和秀才身份去找知县刘钟麟,想让知县出面给块地基,然而这个刘知县惧怕当地家族和绅士势力,加上一个堂堂知县大人出面给穷唱戏的说话也太失官体,因而借故推托,不予理睬。

  彦子真是张天师让鬼缠住啦——无法可使。心想:“这盖庙的钱,我们可以化布施、挣份子,用自己的血汗挣,可这地基怎么办?总不能盖在半空里。祁彦子正在为难之时,恰逢风陵渡镇匼河村自己的徒弟京丑刘茂奎从京城探亲来看望他,还捎来深受慈禧太后欣赏的蒲剧名流郭宝臣的问候。祁彦子这下好似苦海中遇到救星,荒漠中看到绿洲,一线光明耀眼前,便横下一条心,上北京找师弟郭宝臣想办法。

蒲剧名伶“北臣南彦”及其创建学文庙事_10

  郭宝臣生于咸丰六年(1856),小祁彦子3岁,是临猗县北景村人,艺名“元元红”,清末民初蒲剧四杰之一。3岁丧父,家贫,12岁始入学读书,16岁辍学入襄陵一粮行学商。因酷爱戏曲,少年时偶遇名伶老元儿红张世喜,乃引至祁县入班学艺,工生行,未出师即已享名。也正是在祁县和长他两岁的祁彦子结识为兄弟,祁彦子和郭宝臣这期间还结识了爱戏懂戏投资戏的祁县晋商渠家少爷渠源淦,并得到渠家少爷渠源淦的大力扶持和推崇。郭宝臣光绪二年(1876)进京入源顺和班,不久,声名鹊起,曾赴天津、张家口演出。光绪十四年(1888)起,领衔义顺和班凡十二年,为京中山陕梆子之冠,曾多次入清宫演出。光绪二十八年(1902)以老卸任。此后至民国七年(1918),先后在三乐、玉成、瑞庆等班社搭班,经常在广和楼、广兴园、三庆园等处献艺、声价甚高。

  郭宝臣嗓音洪亮,唱腔高亢清越,有“慷慨悲壮之雄风”,说白沉雄爽利,吐字清楚流畅,时人誉为“声满天地”“无字不响气”,与当时京剧大师谭鑫培齐名。当时报载,谭“平生不肯服人,独于宝臣之《探母》《斩子》等剧,乃佩服至五体投地。”二人常切磋技艺,交换剧目。郭宝臣能戏在300本以上,除演须生戏外,兼能演其他行当角色。对梆子艺术的发展多有建树。

  光绪七年(1881)开春,彦子红决意去京城找他同行好友师弟郭宝臣,他备足了一路花费盘缠,带了些干粮,拄着一根棍杖,准备启程。这一根棍杖走长途可顶一条腿,另一方面也可作一防身兵器之用。在旧社会那年头,所谓的大路叫官道,但也全是土路。如天晴还好说,要遇雨天行路那可真不是容易事。彦子一天步行也就走六七十里地,哪黑哪歇,饥了渴了逢着镇店凑合吃些,因心里装着火,为早日赶到京城,一点都不敢懈怠。

  就这样彦子每走到一个镇店或村庄,就给人家唱上两段家乡蒲州梆子戏,或拿他的棍杖给人家耍一会棍棒,或打一趟拳脚。围观看热闹的给施舍一些铜钱银两。就这祥走走停停,前后路上共走了一个多月才好不容易到得京城。到了城里彦子几经打听,才寻见了他师弟郭宝臣。从韩阳镇到京城差不多两千里路,历时近四十天,彦子一路风雨兼程可以想象是十分的不容易,他究竟吃了多少苦,遭了多少罪可能只有他一人心里清楚。

  郭宝臣当时在蒲州梆子名伶界也是响当当的数一数二的合味把式。在京城能站住脚,可想没有几把刷子谈何容易。因号称老佛爷的慈禧太后一辈子好看戏,得太监李莲英举荐,郭宝臣进宫唱过几回戏,很得太后的赏赐。所以这次通过李莲英通融才有宝臣和彦子进宫当太后面演唱的机会。人行运天时顺,当时正逢老佛爷慈禧提前贺五十大寿,真是千戴难逢啊!那一天好日子,彦子和宝臣合演了一场《二讲情》(《辕门斩子》),郭饰八贤王,彦子扮的是杨六郎,二人演得很带劲,特别是在两人对唱你一句他一句,"要斩要斩实要斩","不能不能实不能",把一个老佛爷看得痴醉入迷。

  演毕老佛爷吩咐多赏些银两并传话有意留下祁彦子在皇宫内作为长期御演艺人,一则祁、郭二位演唱是为她贺大寿,二来两个人确实唱得好,老佛爷很开心。可是彦子却回话不要赏赐不留皇宫御演。慈禧不解,便问其何故?彦子临场发挥,言说想给戏曲鼻祖唐明皇建庙,众名伶也好时时敬仰礼拜,可就是没有一块地皮可建。这时李莲英也及时添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哪个敢大胆不给地皮。接着慈禧也被彦子一片诚心打动,立即命谕赏赐皇绳百尺,任意扯用,并宣旨,命蒲州知府通告地方妥办。可以想象彦子得了这皇后圣谕,甭提有多高兴。

  彦子和师弟回到住处,郭宝臣特特让做了一桌丰盛菜肴,为俩人联袂进宫演出成功,并达到目的而庆贺,彦子更是受宠若惊,兴奋之余,言笑喜怡。当晚和师弟推杯敬盏,猜拳行令,一醉方休。彦子只歇息了一天。这会工夫郭宝臣早就通过好友李莲英到宫里找专管官道驿站的官员办好了公文,彦子回家再不熬煎路远没盘缠。反正一路需要休息有驿站,驿站又管吃喝歇卧。且有公文在身,还怕它什么。半月功夫就顺利回到老家。

  彦子这一趟进京为家乡蒲州梆子事业的发展与传承在蒲剧文化历史上可谓浓墨重彩一笔。为清末这一特殊时期的一大帮穷苦艺人办了一件大好事。他的这一举动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曾轰动一时,可谓惊天动地。

  彦子找到志同道合的几个人,他们分别是王根、荆玉合、姚两省,四人共同料理创建梨园会馆一事。经商议最后馆址选在了古镇北头、官道西侧、舞台正北的一块宝地,具体位置就在今韩阳镇西北2公里处,然后用皇绳圈足用地。动土那天,蒲州知府和永济知县亲临古镇剪彩助兴,所辖各县班主率众弟子并带三眼铳火炮,锣鼓队前来祝贺,加之选择了黄道吉日又恰逢重阳节镇上古会,那场面真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锣鼓鞭炮惊天动地。

  有了地基没有资金怎么办?祁彦子只好派在蒲剧界有声望的艺人黄管子、王修家、姚两省、荆玉和、王女子、张新春、王玉柱等多人奔驰千里,献艺资助募化四方。活跃在秦晋豫一带的忠盛班、吉庆班、梨园班等16个蒲剧戏班也纷纷解囊赞助。

  话说光绪七年(1881)初冬十月初十,彦子和王修家各领艺人若干组成两班人马来到董村古会上,三天七台大戏唱完,他们除得到古会组织处的酬金150两银子,另外因筹建梨园会馆还募集到乐善好施者的银子100两银子。加上彦子之前积攒的100两,拿着350两银子在得到的地基上终于启动了建馆工程。

蒲剧名伶“北臣南彦”及其创建学文庙事_13

▲《梨园会馆碑》碑文拓片

  建馆期间,光绪十年(1884),祁彦子又远赴京城筹钱,这一时期祁彦子和侯俊山在全胜和班搭班唱戏,积攒的钱都寄回老家韩阳会馆筹建经理处,光绪十二年(1886),因建馆资金困难,又求告师弟郭宝臣,郭宝臣慷慨,特让师兄彦子红从北京捎回银币10千文,聊表心意。一些正直善良的商人、乐善好施的农民也出钱出力相助。他们积少成多,有钱就盖,没钱再集,就这样紧紧慢慢、断断续续一直盖了7年。期间众班社众艺人为筹资金东边跑到长治、西边跑到兰州、南边跑到河南灵宝、北边跑到内蒙。真可谓“募化千里,奔驰四方”。彦子还通过几次大型庙会演出,积攒几百两白银都用到了建馆急需上。就这样从光绪七年(1881)开始,呕心沥血,历尽千难万苦,梨园会馆终于光绪十三年(1887)十月竣工,一座宏伟而神奇的会馆建筑带给梨园艺人的是满满的自信之念和自豪之情。(文章来源于永济市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微信平台,作者张中亮、祁世坤)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