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不到20人的豫剧团,50年间往返于全县510个行政村,踏着农家小院的门槛把欢笑留在了千家万户。这个剧团就是被百万农民称为“平民剧团”的河南省唐河县豫剧团。
“平民剧团”的平民味儿
开春正是文化下乡的好时候,笔者跟随豫剧团前往上屯镇的下屯村采访演出活动。交通工具是一辆租来的小中巴车,临行前团里的男演员把满满十多箱的行头搬上了车,然后在有限的空间里挤了下来。
一路说笑,轻松愉快。团长党万树突然扬着一个小册子大声对女演员孔兰梅说:“你把这上面的小辣椒种植知识编一段背下来,待会儿到演的时候,群众都爱看这些内容。”孔兰梅愉快地应了声就埋头琢磨。这个细节让笔者很感动。
戏台很简单,在村里的一片空地上,以中巴车为依托,车内是演员的更衣室和化妆室,车体挂一张幕布和横幅,车前就是舞台了。看戏的群众特别多,大概有600人。演员们的节目很丰富,有邻里事、敬老情、防艾滋病等多项内容,特别受群众欢迎,喝彩声一浪高过一浪,其中车上安排的小辣椒说唱节目用本地土语拈开来,农民笑呵呵地听得特别认真。
演出一直到下午一点多才结束,午饭是派饭,在老乡家里,一人一大碗面,外加一个菜是最普通的豆腐皮。老乡说:“剧团到村里七八回了,每次都这样简便,不让费事,俺们都不好意思。”
“平民剧团”不平常剧团实际上是个“专家团”,但他们都没有专家的“谱儿”。
团长党万树是文化局的副局长,退休后仍发挥余热担着剧团的团长,在圈内他是有名的国家二级编剧。在其他演员中,好几个是国家二级演员,还有的是作曲能手,有的是演奏高手,个个能文能武,用老百姓的话说———没有一个吃闲饭的。
早在上世纪60年代,剧团演出的现代戏《劝公婆》就受到了李先念的称赞。后来创作的《黄牛情》、《凤凰台》等现代戏获国家及省级奖励42次,其中反映热血青年山区支教的现代戏《青山明月》获国家、省、市“五个一”工程奖,并在全省巡回演出。
“平民剧团”的爱民情
五十年乡村送戏,凭的就是一腔爱民情。
剧团是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人要吃饭,事业要干,但他们送戏下乡从不收钱,而是通过组建军乐队、市场服务型演出等方式增加收入,维持日常开支。副团长杨泉说:“给群众演戏,我们都看成是良心活,如果他们看不上戏,我们文艺工作者的价值就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爱民情”就是一根“接力棒”,五十年来人人相传。剧团里不少人都是初为人母,但无论寒冬炎夏,孩子就跟着她们受着风吹日晒、辗转颠簸的“锻炼”。演员吴书霞告诉笔者,干这个行业本来就苦,下基层更苦,可每次能看到老乡脸上的笑,再多的苦都受了,也值了。
如今,剧团作为“三下乡”的中坚力量,几乎每天都在繁忙奔波中度过,但从他们的笑声里,笔者读出了奉献的分量,同时也看到他们苦并快乐着。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