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平县阿宫腔剧团

    富平县阿宫腔剧团,以演阿宫腔为主,兼演秦腔。其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富平县“民乐剧社”,负责人是土改工作队的周海峰,故群众称其为“海峰社”,主要配合宣传土改运动。1951年8月12日,根据县政府的决定,在民乐剧社的基础上,吸收了一些民间流散的艺人,成立了专业性质的富平县剧团,任命马亚时为团长,孙廷楹为副团长,并吸收男、女学员20余人。1958年,将地方剧种阿宫腔(皮影戏)搬上戏曲舞台,排演了《鸳鸯谱》和《玉瓶赠金》。1959年元月,富平县并入铜川市,富平县剧团改名为铜川市秦腔三团,仍继续练、学阿宫腔,排练的《锦香亭》获得成功。

    1960年剧团排演《王魁负义》取得成就,同年7月,改名为铜川市阿宫腔剧团。1961年9月1日,富平县建制恢复,剧团又改名为富平县阿宫腔剧团。1963年6月,渭南专区戏曲管理委员会成立,对专区各县剧团统一管理,统一编制,该团又改为渭南专区阿宫腔剧团。1969年,戏管会撤消,剧团归属原县管理,又更名为富平县阿宫腔剧团,直到现在。

    马亚时是该团的第二任团长,喜读书,很饱学,并对戏曲艺术颇有研究,为提高演员素质和艺术质量作出了贡献。其他有建树,有影响的领导人还有宋志龙、张良俊、权三民、李彦芳、王玉珊等。

    阿宫腔剧团早期出名的演员有权三民、傅新元、李珍珠、党碧侠等,他们都在1956年渭南专区戏曲汇演中得过个人奖。其后涌现出来的新秀有周正中、雷天民、王明德、刘宝琴、高爱玲、冯碧茹、赵云侠、李淑贤、刘稳新。70年代培养出来的青年演员较优秀者有:宋彩萍、暴建玲、张荣华、唐仙会、孙彩玲、郭民荣、唐小莉、刘丽萍、祝传东、立玉玲、王会利、康小利、杨小莉、傅全东等。像权三民的须生戏、党治国的丑角戏、周正中的贫生戏、党碧侠的青衣戏、李珍珠的小旦戏、高爱玲的武旦戏等,均在舞台上留下了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

    该团在戏曲事业上的贡献是把皮影戏阿宫腔搬上了大戏舞台。他们所排的阿宫腔《锦香亭》、《赵氏孤儿》,参加陕西省举办的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获得成功,为戏曲界所瞩目。1960年排演的《王魁负义》(扬远中导演),在同年3月参加了陕西省搬上舞台剧种汇演,受到观摩专家和观众的高度赞扬。大会会刊连续发表了《值得学习的演出》和《老树新花》等评论文章。《陕西戏剧》在《突飞猛进的铜川市秦腔三团》的文章里,称赞阿宫腔是“优美的民间剧种”,预言“将会在祖国的艺术园地里大放异彩”。因演出成功,铜川市委决定将该团改为国营体制,正式命名为铜川市阿宫腔剧团,鼓励其专门继承和发扬阿宫腔剧种。
 
    在省文化局的安排下,该团从1960年11月到1961年3月,赴山西太原、大同、临汾,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宁夏银川,甘肃兰州等地巡回演出。行程6200余里,历时110天,演出103场,观众达13万多人次。《山西日报》和《太原日报》都发表了评论文章,盛赞“音乐曲调非常优美,并有激昂慷慨、细腻委婉的艺术特色”,“听起来有如高山流水,波浪起伏,时时引人入胜”。

    1961年9月至10月间,该团应调参加陕西省阿宫、碗碗腔演出团,由省文化局局长鱼讯亲自率领,赴北京汇报演出,历时40天,演出剧目为《王魁负义》、《女巡按》等。在北京怀人堂、国务院礼堂、军委礼堂、工人文化宫汇报演出,陈毅、彭真、习仲勋、周扬、茅盾等中央领导及专家观看了演出,并接见了全体演职人员。《人民日报》发表了《老树新花,别具一格》,《光明日报》发表了《阿宫腔永放光彩》,《北京日报》发表了《陕西阿宫腔初次在京上演》等评论文章。在京演出期间,《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11家报刊共发表评论文章51篇,北京、陕西两个广播电台转播了演出实况,中国百代公司还灌制了唱片。全国剧协、音协、和文联分别召开了专题讨论会,对阿宫腔音乐、曲调,对刘宝琴、李珍珠、赵云侠等人的演唱技巧和表演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9 7 3 1 2 4 8 :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安康汉剧团

下一篇:陕西名家艺术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