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京剧,“到底(应该)是更多地忠于历史呢,还是更多地在‘戏’上下功夫,使之更具有传奇色彩?(对此)编剧一般是‘扭’不过演员的,演员有时是‘扭’不过官员的,而演员、官员又是‘扭’不过观众的,观众又是‘扭’不过时代的。”这是徐城北先生论述京剧艺术“大小观”时的一段精辟见解。 郝寿臣先生在“青梅煮酒论英雄”一剧中对曹操与刘备转身动作的修改,为什么会取得惊心动魄的效果?袁世海先生与马连良先生同台演出《甘露寺》时,马提出了哪两点“注意事项”?袁又是如何理解和如何做的?这样一些名家艺术实践的趣闻轶事同前文一样,也是来自袁世海与徐城北合著的《京剧架子花与中国文化》。
我本人对于京剧艺术的喜爱,过去只停留在听(看)方面,相关的理论书籍基本没有看过。袁老过世以后,无限怀念中捧起老人家亲笔题赠的这本书翻翻,谁知这一翻就放不下了。 我们总是说,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它们都体现在哪里?中国人自己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相反,倒是许多外国留学生钦羡中国文化和中国艺术的厚重,乐此不疲地要从零开始学起。这种现象很值得深思。
《京剧架子花与中国文化》一书从大处着眼,小处走笔,通过几代京剧艺术家探索实践中的大量珍闻,为读者勾勒出一幅京剧艺术发展脉络图,把中国文化艺术的深厚积淀为我们具像化了。这里面既有艺术实践的总结,又有对人生机遇的把握,既有浅显的艺术知识,又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套用一句时髦的句式叫做:你想了解国粹艺术的发展进程吗?此书不可以不读;你想从艺术大师们的艺术实践中获得一些启发吗?此书不可以不读;你想学习正确把握人生机遇吗?此书不可以不读;……
我读这本书的时候,历时十七年的浩繁的音配像工程刚刚完成。我想,如果再有一个文字的什么“工程”把前辈艺术家经历过的甘苦、他们艰苦探索中的故事记录下来,会与音配像工程有相得益彰之妙的。显然这也是一个需要以抢救态度对待的工程。我进一步想到,这些文字中涉及艺术实践的部分如果再配上形象具体的音像演示,其作用和吸引力就更大了。后来我发现,徐城北先生在书的末尾谈到了为袁老的回忆配合音像演示的打算。但是否来得及实现了呢?不得而知。
我希望以本文呼吁,对目前健在的老京剧艺术家艺术生涯中的珍闻轶事实施抢救性的回顾。将来还可以对其中需要演示说明的部分配合一些演示场面,做成光盘。当然其中有的场面也许可以方便地从已经完成的音配像中找到素材。
(本站编辑 刀马旦)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聊聊京剧票房
下一篇:湖南省剧协京剧票友委员会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