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百场之际
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即将迎来演出一百场。
应该说这是昆曲乃至戏曲在当今文化环境下的一个奇迹。时尚包装、市场营销等等都算得上很成功。“五一”黄金周期间,央视连续播出了有关昆曲的专题文化片,据看过的朋友介绍说:明白了许多道理,比如为什么会用十五口气儿才唱完一个字等等。末了他问:你说到底是昆曲挑人还是人挑昆曲?
这话问得好。在一个看似生命力有限、过时的艺术品种面前,他没有那么浅薄,而是对事物充满审慎和敬畏之心。我回答,应该还是昆曲挑人。至少目前应该这么理解,这么理解对人、对昆曲都有好处。尽管昆曲是人创造的艺术,但这种艺术对观众是很挑剔的,不是你想接近就能接近得了的。艺术上从来就有这种事儿。这么说,似乎有些玄乎——一个长期式微的古老艺术,要靠现代人的理想觉悟从文化生态的角度给予关照式保护的艺术,怎么还有资格对自我感觉良好的现代人说挑?这么说,就是在说理,而艺术上有许多东西恰恰是不说理的。道理和科学解决不了的,让艺术去解决。
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里,朝廷官员鄢某给严嵩孝敬了一个从江南买来的昆腔戏班子。严嵩问完政务以后,仰卧在躺椅上。只见严嵩听了一段,徐徐地开口问话:这是什么腔?鄢某赶紧答话:这是江南魏良辅用了十年时间打磨的昆腔,人称“水磨调”。严嵩仰着脸,像是自言自语:这个魏良辅了不起呀!难为他竟将这昆腔打磨得没有了一点烟火气……这个情节反映出当时士大夫生活的一个细节:即现代人看着深奥玄乎的昆曲,在他们那时候是极其平常的日常消遣。从江南买一个戏班子送人犹如现代人买一套DVD送人一样。从这里,可以想像明朝文人士大夫和社会文化环境里,确实是如陈丹青所说的,古代中国社会,是在一种文化艺术自给自足的状态中。
面对昆曲,现代观众当然不可能是明朝观众的复制。但可能要注意的是,现代人接触的东西太多,又太浮泛,恰恰是对那种属于昆曲观众的情怀有太多的干扰。任何社会都有领导潮流的人,现代社会也有榜样和偶像。但是,现代社会的榜样和偶像,往往不是文化意义上的,有的甚至是反文化、反艺术的人格的所谓成功者。而当今文化艺术界的偶像们,更多谈的都是文化的生意经,就更不具备真正的清高意义上的榜样。朋友H是个小有成功的商人,那天驾车出游,他问:你说这戏曲以后还有人喜欢吗?我说:一定会有人喜欢,比戏剧更不是东西的都会有人喜欢。但真正要兴旺起来,就要等你这样的人,时不时在周末的时候,请几个角儿,搞个堂会,请上不多的几个人,一点不张扬地、清静地听了几段。到了那个时候,戏曲才真正有戏。他沉吟了一会儿说:有道理。
就是说,昆曲这种艺术,只有服务社会上成功的人,或者说被社会有实力的人喜爱和把玩,才能影响社会风气,才是它真正有戏的那一天。靠着“青春版”的市场营销和时尚包装,靠着青年人的冲动去追明星、找感觉,毕竟只是偶尔的险胜,不是常胜,不具备可靠的市场评估参数。只有社会上人看人,不再只是停留在财富、地位等等上面,而是心地平常地,正如当年的扬州盐商很看得起穷文人金冬心一样,社会上洋溢着对文化艺术有起码的尊重氛围,不务实,要务虚,会注重生活中一些形式的东西,这个时候,昆曲才会真正找到它更多的观众。现在的情形依然是,昆曲在挑人,它宁愿死去,也要挑人。昆曲这种东西,脆弱得很,一切高妙的艺术都很脆弱,它很挑人,人不行、人的质量不够高,它宁愿死去。世界上的好东西都有这个脾气。
(本站编辑 刀马旦)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观大型现代沪剧《金桂飘香》有感
下一篇:京剧"科普"之徽班进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