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具化妆来自原始社会的歌舞仪式,其中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傩舞,与后世戏曲发展关系密切。傩舞的特点是舞蹈者一般戴面具,把自己妆扮成神鬼、历史人物和传统人物及各种奇禽怪兽,以表示对神灵的崇拜,对祖先的祈祷,以及对恶魔和不祥之物的讨伐。
塑形化妆是汉、唐歌舞百戏的重要造型手段。塑形化妆的长处一是可以对演员的面部、头部及全身进行夸张的雕塑性的改造,二是便于改扮,使一个演员可以借助于不断更换面具兼演多种角色。面具的缺点是表情的固定化和在某种程度上防碍演唱。戏曲充分吸收了假面、假形,以增强自己的造型表现力。
使面具富于变化的称为变脸,它是戏曲表演的一种特技,许多剧种都有,以川剧最为著名。早期戏曲的变脸是演员在台下改扮,后逐渐发展为用多种手法在台上当场变脸。其表现形态有面具和涂面两类。面具变脸的手法主要有撕、扯两种,涂面变法有抹、吹、揉、支、画等。
涂面化妆是中国戏曲的主要化妆手段,它吸收了面具化妆的优点。戏曲的涂面化妆可分为美化化妆(俊扮)、性格化妆(脸谱)、情绪化妆(变脸)、象形化妆(动物象形脸)。
美化化妆 在戏曲中是生、旦的化妆,称为俊扮。相当于净、丑角色的大、小“花面”而言,又称“素面”或“洁面”。
早期的生、旦化妆都较清淡,这同自然光下演出有关。到了清末,新舞台兴起,采用灯光照明,化妆的色彩也就相应地加浓加重。化妆品由原来的粉彩,改成以油彩为主。生、旦的化妆虽不用图案花纹,但也有浓厚的装饰趣味。旦角的贴片子,是对妇女额发鬓发的一种图案化处理,可以起到勾清面部轮廓和美化脸型的作用。生、旦化妆在用色和画法上,根据剧中人物的年龄大小,是文是武以及生活境遇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性格化妆 用于净丑角色的脸谱化妆。脸谱是在唐、宋涂面化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清代社会所流行的民间美术特色,是舞台美术整体中固有组成部分。
早期脸谱大都比较单纯,表现手法主要集中在眉眼上。谱式的多样化是在清初以后。以京剧为例,京剧脸谱借鉴了徽、汉、昆、秦各剧种的经验,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完备的系统性。
清代戏画的净角脸谱已有揉、勾、抹、破各种类型,其中勾脸已分化出整脸、三块瓦脸、花三块瓦脸、碎脸等格式,在将官、英雄、神怪等各种角色中广泛应用。
脸谱在颜色上则分红、黄、兰、白、黑、紫、绿、银等,各种颜色内涵一定的象征性且各具妙用。比如红色表现忠勇正直,水白色象征阴险疑诈,神怪脸则多用金银色。
丑角脸谱,面部化妆用白粉在鼻梁眼窝间勾画脸谱,与大花脸对比之下,俗称小花脸。按照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大致可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髯口是戏曲中各式假须的统称。用牦牛毛或人发制成。从山西明应王殿元代戏曲壁画来看,早期的髯口接近写实,后来用铜丝作挂钩,趋向夸张,装饰,式样上也逐渐丰富。髯口的改进,同演员注意利用髯口做种种身段动作以刻画人物的情绪、性格有关,并由此形成“ 髯口功”。各式髯口的色彩,一般有黑、灰、白三种, 以区别角色年龄。少数形象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及神怪,也有戴红、紫、兰髯的。
(本站编辑 刀马旦)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
上一篇:程砚秋发现陕西有两个秦腔
下一篇:朝鲜学者眼中的中国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