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春芳:青年越剧演员应学会设计唱腔

        这些天,上海越剧院正在重排的戚毕流派经典越剧《王老虎抢亲》,8月5日起将在逸夫舞台首演。此次重排,编剧红枫在戏的结尾处增加了十几句唱词,以表达周文斌对“王老虎”的谴责之意。记者亲眼看到,越剧毕派创始人、年逾80的老艺术家毕春芳仔细研读剧本后,面对新唱词,稍一琢磨,就把这新词唱成了极富韵味的唱腔。毕春芳一边把新编的唱腔教给弟子丁小蛙,一边嘀咕:“小青年啊,应该自己学会创腔啊!” 不能创腔 难出流派 绝大多数目前当红的戏曲名角,都不能自行创腔。丁小蛙可以仰仗师傅毕春芳设计唱腔,其他名角在创排新戏时,则往往只能依赖“唱腔设计”来完成创作唱腔的工作。

        越剧《王老虎抢亲》是一台50年久演不衰的好戏,很少有越剧团不曾演出过此剧。《王老虎抢亲》如此“畅销”,不仅因为此剧诙谐幽默、喜剧效果强烈,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创造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流派唱腔。1962年,该剧由香港长城电影公司拍摄成戏曲电影,虽然演员换了夏梦等电影明星,但唱腔则是完全由毕春芳和戚雅仙等原班人马演唱。 毕春芳说:“当年我们排戏,都是自己设计唱腔,然后请琴师记谱。我们先研究剧本,然后因字生腔、因情生腔。剧本不同,戏剧情景不同,人物情绪不同,唱腔就要随之变化。”毕春芳认为,在她和吕瑞英等人创造越剧流派之后,越剧至今未能产生新的流派,“演员不能自行设计唱腔是很重要的原因。” 挖掘潜质 树立风格 戚雅仙与毕春芳创立的静安越剧团,十分擅长演出悲剧,悲悲凄凄的《血手印》、《玉堂春》、《梁祝》等,总能让观众边看边流泪。1957年,她们却将喜剧《王老虎抢亲》搬上舞台。“悲剧演员演喜剧,这不是自砸招牌吗?”对此,很多观众都不理解。戚雅仙和毕春芳不为所动,坚持排演,结果剧场效果十分火爆。 毕春芳自称:“排演新戏,来则不拒。编剧敢写,我就敢演。”于是,柔柔弱弱的越剧女小生,却演了梁山好汉《林冲》;不相信越剧只能演古装戏,于是去演了现代戏《红生医生》;想突破才子佳人的套路,于是有了历史剧《越王勾践》、《光绪皇帝》。“现在的年轻演员,这个戏不肯演,那个戏又说不对路,等了好几年都没排一出新戏。我倒是觉得,戏演得多了,数量上有积累了,才能在艺术上有质的突破,树立自己的风格。”毕春芳建议青年演员,“生旦净末丑”,各个行当、各路角色都不妨尝试尝试,“这样你会发现自己还有那么多的潜质没被挖掘。” 演戏轻松 口劲不足 在毕春芳看来,“如今的青年演员演戏太轻松了。创腔有唱腔设计,身段有技导,上台有胸麦放大声音。”毕春芳对现在的演员“不戴胸麦没法演戏”表示十分无奈:“用胸麦,唱戏省力是省力了,但丹田气练不出来了,演员口劲越来越不足,离开字幕,很难听清他们在唱点啥。” 突然胸麦出了问题,全场观众只见演员开口,却几乎听不到演员的声音,这样的状况经常在剧场里出现,仿佛“假唱”被揭穿。想当年,金少山在剧场里演戏,声震屋瓦,剧场外的黄包车夫也听得真真切切。两相对比,其形堪忧。事实上,前两年,上海昆剧团曾在贺绿汀音乐厅演出“不插电版”《长生殿》,即演员不用话筒,将声音传送到观众席上,效果良好。只是这样的尝试在梨园界并没有得到推广。 毕春芳建议,“试试不用话筒来唱戏”。至少练唱时,演员要按照演出时没有话筒的状态进行训练,以锻炼演员的口劲和丹田气,保证演出时“字字送听”。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