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昌县民间昆曲活动的情况,目前尚未找到史籍的有关记载。根据几位老先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写的文章及民间老艺人的回忆,遂昌民间昆曲活动有两个方面:一是外地昆班来遂昌演出;二是遂昌人学习演唱昆曲。遂昌人演(奏)唱昆曲有十番、锣鼓调、坐唱班、昆腔班等四种形式。
十番:由小鼓、檀板、梅管、三弦、双清、笛、笙、云锣、提琴等乐器组合,演奏昆曲传统剧目曲唱谱的“曲”,在节日和喜庆场合,以及庙会迎神巡游、灯会游行时表演。
锣鼓调:由先锋、唢呐、笛、胡琴、锣鼓等乐器组合,表演人员分鼓堂、正吹、副吹、锣鼓手等,演奏昆曲剧目中的折子或曲牌,在节日和喜庆场合,以及迎神巡游时表演。
坐唱班:由乐队和演唱人员组合,演唱昆曲剧目,在正月和节日,或婚嫁寿庆时演唱。演唱时,乐队的人兼唱剧中的角色,亦奏亦唱。
昆腔班:遂昌民间对昆剧团俗称昆腔班。昆腔班由乐队、演员和后场人员组合,演员妆扮上台表演昆曲剧目,节日或庙会期间在城乡演出。
四种活动形式中,十番别具一格,演奏传统剧目的“曲”。十番是器乐演奏的一种形式。石练十番用管弦乐器,演奏传统名剧曲牌的“曲”,格调优雅,称“文十番”。湖山十番用管弦乐器,打击乐器,以及先锋、唢呐组合,演奏昆剧中的“戏”,场面相对热闹,称为“武十番”。
锣鼓调和坐唱班、昆腔班的乐器组合基本相似,乐队有鼓堂、正吹、副吹、锣鼓手(散手)之分,演奏或演唱传统剧目。锣鼓调如在固定场地表演,加入角色念唱,即坐唱班。坐唱班如不用人演唱,即锣鼓调。坐唱的基础上,增加演员妆扮上台表演,即昆腔班。由于人员组合和演唱条件不同,形成锣鼓调、坐唱班、昆腔班三种不同的昆曲表演形式。
遂昌民间昆曲活动主要分布在县城、大柘、石练、湖山、社后等地。县城妙高镇是全县文化活动的中心,民间历来有崇尚昆曲的传统,每年5月的城隍庙会,请戏班演出22天。期间,都不惜重金聘请著名昆班来演出。清宣统三年(1911)2月间,聘请金华“钱春聚”昆班来“五月会”演出。不料,钱春聚班4月下旬在丽水演出,处州府署官员强留戏班在丽水为知府做寿演出,来不了遂昌。各隅负责人又坚持非请昆班不可。得知东乡祥川村请了昆班5月间为关王庙开光演出,“五月会”有关负责人请祥川村把昆班让到县城“五月会”演出,祥川人不同意,于是发生抢昆班事件。
金华各地的昆班,长期以来经常到遂昌城乡演出。遂昌地方的昆曲爱好者向昆班艺人学习曲艺,组织锣鼓调、坐唱班、昆腔班,请昆班艺人教授昆曲。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云峰镇社后村叶会亨兴办昆腔班,招收青年20余人,聘请金华昆班艺人担任教师,取班名“叶群玉班”,曾到金华、衢州、丽水各地演出。光绪末年(1908)叶群玉班解体。不久,叶会亨又重振旗鼓,组班赴杭、沪、苏各地演出,后定居苏州。
1920年,遂昌城内小南隅组织了七八个人学习锣鼓调,演奏“四梦”等剧曲目,参加龙灯队上街表演。上世纪20年代,县城组织了“鸣盛堂”昆唱班,演唱的剧目有《盗令》、《访普》、《见都》、《拷婢》、《扫秦》、《借扇》等。1929年,遂昌举行小学文艺汇演,第三完小排演了《浣纱记·寄子》一曲,并参加会演。1945年,遂昌中学建校的第二年,师生排演了昆曲《西厢记·佳期》、《南柯记·效逖》。
大柘是遂昌西乡主要集镇,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大柘传统的正月灯会远近闻名。街上居民分属七个“社”,迎灯巡游时按社为单位组织。大柘街上有个“十番会”,也专门组织花灯和十番演奏参加迎灯巡游。
早在清代中叶,大柘就有昆曲坐唱班。1935年,大柘坐唱班的王介眉、尹正贤、叶棠等人分股筹集资金创办昆腔班,招收青年二十余人,取名“大风昆剧团”,在本县各乡村演出。1938年,因抗日时局动荡,剧团活动中止。抗战胜利后,尹正贤、尹土发等人又组织十多个青年办了“小昆腔班”,到各地演出,还两次参加了县城隍庙会的演出。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