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劼人小说中关于川剧的描述甚多,他的“大河三部曲”被称为“小说的晚清川剧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中,往往一段对话,一段场景,就把当年川剧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出来。川剧艺术中那简练而经典的对白、丰富的方言以及浓郁的乡土氛围,也都自然融入到李劼人先生的作品中,从而增加了他作品的艺术魅力。
李劼人先生一生热爱川剧。他的小说中到处都有关于川剧的描述。川剧研究员蒋维明先生曾化用郭沫若的评语,称“大河三部曲”是“小说的晚清川剧史”。
既然是“史”,当然就有对川剧的全方位描写。川剧的演变,川剧、唱腔、演员、观众,川剧演出的环境等等,在李劼人笔下都有生动而亲切的记述。《死水微澜》写邓幺姑对成都的向往就是从川戏开始的:“她知道(成都)有很多会馆,每个会馆里,单是戏台就有三四处,都是金碧辉煌的;江南馆顶阔绰了,一年要唱五六百台整本大戏,一天总有两三台戏在唱。”对于川剧的剧目和演员,作家借书中人物之口,随意就拈出一大串:“悦来茶园三庆会的川班,老角色也多,新角色也好。杨素兰的《大劈棺》,刘文玉、周名超的《柴市节》,李翠香的《三巧挂画》,邓少怀、康子林的《放裴》,蒋润堂的《飞龙寺》,还有游泽芳的《痴儿配》,小群芳的《花仙剑》。这才是高尚娱乐啊,好不安逸!”诸如此类的文字,在《暴风雨前》《大波》中也比比皆是。往往一段对话,一段场景,就把当年川剧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出来。
李劼人非一般戏迷,而是对川剧有透彻理解与研究的文艺家。他写过一篇文章《从“谦”德说到成都市川剧团来京演出》。从演员的谦德说起,对剧目、剧团都有介绍。并且十分内行地评述了川剧中“昆”、“高”、“胡”、“弹”、“灯”的历史演变、艺术特征及演员名角。对于演员,李劼人也有独特的看法:“一个出色的演员,嗓子差一点不要紧,做工却不许不到家。”所以看川戏与“听”京戏不一样,川戏重点在“看”,即看演员的做工,“除了台步、身段、水袖、褶子、甩发、翎子和手背的屈伸比画等之外,尤其重要的,还在随着唱词的内容,表达感情的眉眼神色,嘴唇口辅。”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