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在新疆
秦腔戏曲自光绪十六年(公元1876)传入新疆,迄今129年了。   当年,身为陕甘总督的左宗棠于1876年率领包括陕甘籍部队在内的清军驱逐阿古柏入侵者时,招幕了部分秦腔艺人随军服务,从此秦腔戏曲传到了新疆各地。   清朝末年,随着陕甘移民来疆,部分秦腔艺人流入新疆。他们大多是走街串巷,敲着梆子,操户卖唱,行乞讨要。   平时唱小戏,遇到节日就联合部分艺人为民间庙会化装演出大戏。通常演出的是折子戏《走雪山》、《三回头》、《三娘教子》、《祭灵》、《碰碑》等剧目,曾传庙会剧场出现了“观者如堵”的盛况。   辛亥革命后,新组建的乌鲁木齐天山戏院和元新戏院正式营业演出。1939年新组建的新中剧院(现乌鲁木齐市秦腔剧团)有闻名西北的名家来此搭班合作演出,从而使秦腔传遍天山南北。   建园后,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新疆的秦腔戏曲迈向了明媚的春天。   大批秦腔新秀脱颖而出,著名中青年演员和强、熊目玲、崔宝善、杨新莲、全巧民、辛利民等秦腔艺人为秦腔戏曲无私奉献,使秦腔戏曲空前繁荣起来。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