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九年是豫劇大師張岫雲女士從事舞台藝術生活的六十週年,張(岫雲)派藝術也經歷了整整一甲子的考驗,這實為梨園界可慶可賀的事。今年元月,國光劇團豫劇隊特邀張岫雲女士入門弟子大陸豫劇名角王希玲、牛淑賢與台灣王海玲、朱海珊、劉海霞、劉海燕等人聯袂展開「千禧風華」之燦爛饗宴。
茶會由國光劇團感性、溫馨而流暢的表演揭開序幕。李煥資政、朱婉清董事長、柯基良主任、吳瑞泉團長的致詞對這個活動充滿了肯定和期許。細心的主持人王安祈、蔡欣欣教授不斷的從貴賓中找出久不露面的前輩,整個茶會在主持人的魔棒下親切而流暢的進行。最後的大軸就是史照的導覽,在各種亮相都凝結在剎那間的奇幻時光隧道裡,人群緩緩移動,彷彿在斑衣吹笛人的前導下,一起回到了明晰如昨、真實不忒、卻又燦爛迷離的過去。
"張派"這一稱謂,決不是它的創始人自詡出來的,也不是某個專家、文人或長官權威封賜的,它是經該藝術流派的創始人-張岫雲大師六十余載在藝術道路上不斷奮進、拼搏的結果,是無數熱愛她、敬愛她、崇敬她的廣大觀眾叫起來的,是經她門下的高足,繼承、宏揚、廣大和發展起來的。張(岫雲)派藝術的形成、確立和發展,。大致經歷了如下的四個階段:一、從她1936年八歲正式拜著名乾旦高保太為師下海從藝算起,到她1949年離開大陸逃抵越南富國島這十三年間,是其學藝、出道、鋒芒初試的藝術積累時期。這期間,先有蜚聲豫東、豫北的名老藝人,雅號"玻璃翠"高保太師傅為其啟蒙繼得名重民初的楊金玉、馬雙枝夫婦的親傳後又遇一代名生,人稱"筱火鞭"的王金玉師傅將花旦的絕活傾囊相授,此時的她,一人便兼得三位大師級的藝術風水的浸染。此後,又先後與王秀蘭、宋淑雲、湯蘭香、史彩雲、姚淑芳、王松山、桑自修、桑建修等豫劇名流同台獻藝,使其藝術眼界大開,練就了一身絕技。開封、鄭州、洛陽、界首等地區鋒芒小試,便聲名雀噪譽滿中州。只可惜,因時局動亂,無法繼續施展其技藝,便下嫁遂平富豪子弟李久濤,於1949年底隨夫逃抵越南富國島。 二、1949年至1953年,她在異域創立"中州豫劇團",於台灣組建"飛馬豫劇隊",這四、五年間,是其創業、拓荒階段。這一時期,除藝術方面,還顯示了她的組織能力和領袖風采,為其在台灣創立藝術流派奠定了基礎。 三、從1954年至1968年(即她因故第一次離開"飛馬"前後),時年富力強,春秋鼎盛,已經能戲百餘出,而且其藝術足跡遍及全寶島,培養了眾多熱愛張派藝術的觀眾,與在台的另一位名宿、豫西調的代表人物毛蘭花女士形成南(高雄)北(台中)對峙局面,各樹藝幟。四、再加上1959年至1966年間,張岫雲又培養出以王海玲、劉海燕等為首,號稱"飛馬五鳳"的一大批張派藝術繼承者,至此,一個藝術流派形成的幾大要素均以具備,張(岫雲)派藝術已初具規模。在此以後的時間,由於張大師不懈的努力,技藝日精,聲譽日隆,其藝術風格和特色也在不斷地豐富、發展和成熟,其聲譽已跨越國界,被美國林肯藝術中心和美華藝術協會推認為世界級的舞台表演藝術大師。特別是她在1993年首次返回故鄉-河南鄭州,為殘疾人義演,其傑出的表演得到豫劇故鄉的專家、學者和一些著名表演藝術家的公認,"張派藝術"的稱謂首次見諸中央電視台戲曲音樂頻道及大大陸的報端。同時又有一大批大陸的豫劇名家如牛淑賢、王希玲,以及王清芬輩紛紛拜在張派門下,做了入室弟子,張(岫雲)派藝術的名份更加確立,它與大陸的另兩大門派-陳(素真)派和常(香玉)派成鼎立之勢,並列為豫劇旦行藝術的第三座高峰。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