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的方位以底景分幕前幕后。两则出入口称为虎度门。戏台贴近观众席的部份称为台口。观众看到台口的左边就是棚面的位置。棚面后面就是把子箱。邻近把子箱的虎度门的底景位置称呼为师傅位。师傅位的幕后部份的对面就是提纲。幕后除了一道长走廊,尽是箱位,走廊尽头就是大棚箱位。从观众的角度,左边称为杂边,放的是杂箱;右边称为衣边,放的是衣箱。
虎度门又称为“渡古门”,因“渡”与古字“度”相同,即渡过之意。因为以前演员所扮演的都是已故的历史人物,所以外江班称之为“鬼道门”。在虎度门附近的“提纲位”所贴上的是一道“提纲”,是开戏师爷把故事、场次、锣鼓、排场、角色的分配等用简略地写上,作为提示之用。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或之前,行内人习惯只凭提纲提示,在没有详细剧本下,故事细节内容全靠爆肚的表演方式,所以称为“提纲戏”。虽然现在看来看似笑话,但也可见粤剧伶人的功力深厚。可是后来有声的影画戏从美国登陆广州,直接对粤剧造成冲击,薛觉先认为“提纲戏”是戏行的陋习。因此薛觉先不断追求完美剧本,促使粤剧急速发展。
传统的戏台没有繁复的实景,全靠演员用身段和做手配合曲词来塑造剧目的活动空间。观众通过演员的表演加以想象体会。如《金山寺》中所用的水旗、云片,表现波涛汹涌;《游园惊梦》中花灯把杜丽娘“因情成梦”的梦境形象化、浪漫化、庄严化。运用两支旗帜来表现坐车,用做手来表达策马、开门。早期粤剧戏台没有布景,戏棚才挂一幅布幕。很多时候利用一桌两椅位置的变化,象征不同景物,例如公堂、城墙、山丘等。二十世纪初,粤剧受话剧的影响,开始出现利用布类的东西制作成的“软景”,在大帆布上绘画城门、花园、宫殿,山林、河岸等景物,挂在天幕做布景。后来,又出现利用木材类的东西制作的“硬景”。省港班兴起后,戏台便出现立体布景。工作人员用木材及布组成立体布景,有亭台楼阁、假山、树木、厅堂等等。后来,其他演员连“宇宙灯”、“吊钢线”,也搬上粤剧舞台。三四十年代,粤剧也流行机关布景,演员和道具可以移动、可以从天而降、可以升空、也可以匿藏于台下。另外,也有在舞台上喷射真水、头盔安装电灯泡、引爆火等技俩来吸引戏迷。
【戏曲点播】欢迎扫码关注神州戏曲网微信公众号,如果您想听什么戏曲,请直接留言给我们,我们会在微信公众号上为您推送~
【分 享】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在行动,欢迎分享给身边的戏迷票友,共建戏迷大观园~
【网站声明】
1.本网所发布的内容信息部分来源于网络,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2.本网站所刊发、转载的文章,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3.如果对本网站的信息内容有相关争议,请来电或者邮箱szxqweb@163.com告之,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给予答复。